「它说」李蓓贝:ARVR拥抱商业化,移动化应用落地是制胜关键
AR/VR是青桐资本长期关注的领域。在《从科幻到现实,AR市场沉浮录》一文中,我们梳理了AR在中国市场现状以及未来的机会,那么作为产业一线的从业者又对此如何看待呢?
1月16日,青桐资本邀请它说CEO&创始人李蓓贝做了题为《ARVR拥抱商业化,移动化应用落地是关键》的分享。以下为李蓓贝在“青桐大咖说”第35期的分享内容(图片和内容均由它说提供):
AR/VR不同程度的商业化落地
AR和VR在之前被很多人认为是少数人的自娱自乐,其实整个行业正在持续向“将计算无缝集成到日常生活”的目标转型。
有的用户把两者看作完全完全独立、相互竞争的技术,这其实是个误区。VR和AR更像光谱的两极——计算机生成的图像被编织到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光谱。
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,VR生成的图像完全取代现实,AR则是将图像添加到用户所在的环境中。打个比方,VR可以让你“瞬间移动”到完全不同的场景,但AR是在真实环境中展现虚拟的内容。
虽然两者有不同之处,但我们认为发展到成熟阶段AR和VR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。运用AR眼镜和移动端硬件来增强用户现实的视野,最终将实现我们常说的物联网的终极形态——万物互联;通过VR头显可以让用户进入到虚拟环境中,利用沉浸式运算未来将会完全进入混合现实的状态。
其实AR/VR在消费级硬件产品普及还有很大的障碍,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和开发者的门槛都比较高,另外由于5G技术还未大规模商用,AR/VR的体验效果还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,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我认为,即将到来的5G将会对整个业态有着关键的影响。
AR/VR应用渠道丰富,电商零售潜力巨大
Gigi-Capital在2018年Q3的预测数据显示,在未来几年AR在电商、零售、硬件端、移动端将会持续增长。
其实,去年亚马逊推出的Summary平台,它建立在开放的网络标准上,支持苹果ARkit和ARCore,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验证了AR和VR作为一种标准化的应用,在商业领域的价值是巨大的。
在ARkit和ARCore平台上,可以构建基于手机和头显的应用程序,预计很快我们就可以在浏览器中运用这些程序。
当一项技术商业化真正落地应用的时候,它在技术端已经具备了可以复制的产品化的趋势。智能手机的AR应用已经随处可见了,VR在To B领域的应用也可以通过类似的平台去构建。
从“碎片化时间”竞争转移为“满足即时需求”
接下来和大家重点分享AR/VR的商业应用问题。任何时候,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一定是建立在提高效率或者降低成本的基础上。
在工业时代、电商时代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上半场,我们认为信息的交换和获取方式是流量逻辑。而现在,用户已经有太多信息获取渠道,已经从满足碎片化需求发展为满足即时需求,线上线下的边界逐步模糊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AR/VR在移动端,尤其是智能手机上的应用优势就逐渐显现出来。我们可以即时获得信息,并做出充分的反馈。高效的沉浸式计算让相机的工具价值越来越大,我们可以和现实世界环境互动,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信息探索。
以前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搜索,例如百度,用户主动输入字符,机器进行运算,然后反馈给你相对应的内容,然后你通过筛选获得需要的服务。但现在,AR/VR通过手机摄像头改变了人机交互的方式,人们可以直接从摄像头获取不同维度的信息,流量是高度分散的。因此,以流量巨头为中心的现状可能会被打破。
AR/VR不仅让我们有了更新更多的体验方式,它也重新定义了商业,让信息获取方式有了全新的改变。商品和信息在呈现当中是完全去中心化的,线上线下的零售商也将因此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。
AR/VR促进零售产业快速升级
结合行业特性,AR/VR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拉新、留存和转化上。
AR营销活动,可以多维度吸引消费者进入线上和线下店铺,让不同的识别物或者场景成为信息来源,让线上有了场景式拉新的可能。
VR全景店铺可以利用不同场景,创建线上陈列,不再像传统电商那样完全没有陈列的概念。这可以大幅度提升用户停留时长,通过展示商品关键信息、提供更真实的场景、影响用户决策来提升转化率。
移动端应用满足商家新零售场景需求
那AR/VR如何能够在零售领域充分发展呢?
首先,AR会极大提高获取流量的便利性、并降低获客成本。目前市场上平均的获客成本是300元左右,利用AR让消费者做线上体验,再到线下履约消费,综合获客成本约为60-70元。
其次,在通过AR获取流量后,可以充分发挥移动端VR的场景式购物体验,进行前后的承接,也就是说AR+VR等于为零售商家建立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商城。
与图片或视频来进行商品展示的不同之处在于VR场景可以将不同商品在同一空间进行展示。比如原来我们搜奶粉的时候,搜索结果只有奶粉一类商品。而通过VR场景则可以引导消费者去看同一年龄段也适合的商品,例如玩具、辅食等,进行关联销售。
零售流量巨头的AR/VR商业布局
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流量巨头在AR领域的布局,其实现在阿里、头条、网易、京东在AR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涉足,这里我们以京东为例来理解巨头的规划。
京东的AR生态聚能分为开放平台、营销平台和智能终端,这三大块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。
智能终端方面,京东将AR硬件应用在TO B 物流服务、员工培训等,并没有在TO C消费者一端。
营销平台方面,可以分为三个维度,第一个是ISV(独立软件供应商),通过平台接口生产营销内容,可以让商家选取并制作;第二个是AR平台方为商家提供不同品类的营销解决方案,与ISV共同为商家提供更多价值;第三个是底层技术能力,这也是影响C端用户体验的关键。
为什么平台愿意布局这样一个看起来比较复杂、多方协同的网络呢?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数据。
按照我们传统的流量逻辑,平台需要吸引用户以获得流量,有流量才有商家,有商家用户才愿意到平台上消费。AR/VR技术正好满足了巨头在新零售领域的需求,也符合我上述讲的去中心化的理念。未来消费者碎片化和即时的需求愈发强烈,巨头势必要用更多的方式去吸引和满足消费者。
在我们平台方看来,从C端获取流量是可以通过AR进行变现,帮助巨头找到不同场景下的消费者,对原来的线下版图进行补充。对商家来说,可以通过AR不同的场景来获取流量,这是非常崭新的媒介入口。
百度&京东AR红酒营销案例
在以前,不同平台上商家的营销内容是不同的,这导致商家制作成本高昂,消费者的体验也会被割裂,但通过AR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:
如上视频所呈现的,京东+百度跨平台合作,用户通过客户端扫一扫100元纸币就可以进入全景的互动体验空间,打造的虚拟场景让消费者仿佛身临其境,在技术上革新了传统的线上购物体验的单一性,促成大量用户消费转化,让品牌影响力迅速爆发。
AR扫的识别物不光是100元纸币,还可以是商家的logo、实物、图片、手势等,这种“AR+全景”的方式也是它说在2018年创新性的产品,通过创意、应用、运营内容,帮助线下门店、小程序、电商导流,促成获客和成交。
ARVR移动应用产品化趋势突出
通过这些案例,我们感知到未来类标准化的技术服务,会让技术红利走得更远。但技术落地一定要结合商业场景,将它标准化、模板化从而满足规模化使用的需求。
所以它说的产品围绕众多业务展开,一个是功能类模板,注重提高运营效率,降低获客成本,快速制作体验较好的内容,我们发现好内容会提高用户购买的概率,因此更注重实际应用。
另一个是创意类模板,以前商家的广告通过优惠券、TVC等途径露出,与场景结合不紧密,因此比较生硬。所以我们会利用全景为消费者提供回到生产地等更生动的体验,让他们从源头了解产品,或者把线下使用的场景搬到线上,加快消费者的决策效率。
目前市场上除了移动端AR、VR外,我们还没有发现既合适、性价比又高的流量获取方式,因此我们致力开发AR/VR移动应用产品,使商家通过较低成本进行获客,达到让零售更加便捷高效的目的。
「它说」目前已启动新一轮融资,青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。
如需约见本项目或了解具体情况,请联系青桐资本本项目相关负责人:
沈旭
微信:804267588
邮箱:shenxu@phoenixtree.com.cn
【相关阅读】